崔叔家豆酱香(郭贵武)
崔叔家豆酱香
作者:郭贵武
至今也忘不了当年在北大荒农垦兵团46团(跃进农场)下乡时,崔秀安叔叔家的黄豆酱,那酱香一直在我鼻翼间萦绕。
北大荒冬季非常寒冷,冬天常吃的蔬菜就是窖藏白菜、土豆。为解决蔬菜青黄不接难题,各户都做有黄豆酱。酱缸里腌渍些小黄瓜、豇豆角、西葫芦等,黄豆酱就成了各户的“家常菜”。酱做得多与少要依据家庭人口多少。装酱陶瓷缸大小视酱的多少而定。我们知青从城里初来乍到根本就不会做酱,崔叔家黄豆酱便成了我们独爱,想吃进院子掀开缸就舀。我们没去之前,崔叔家只做20斤黄豆的酱,足够全家吃一年,酱缸也是中型的。自打我们知青去了之后,今天一碗明天一碗帮着吃,过不了几个月一小缸酱就下去一半。为了供我们吃酱,崔叔买来一口大缸,每年要下50斤黄豆的酱。做酱用的黄豆选的都是滚圆亮黄优质的。
每年一进腊月,崔叔就张罗烀酱。做酱用的黄豆、盐、水有一定比例。崔叔先用秤称50斤上等黄豆,崔婶用清水洗净放到锅里,把锅盖用麻袋捂严大火烧开。然后把灶膛填满豆萁封严灶口。一天一夜豆萁燃尽,豆子就烀烂了。打开锅把豆子平均分成5份,一份一份放到锅里用酒瓶底捣烂,这个力气活是崔叔来完成的。崔婶边从锅里往外铲捣好的豆子,边给崔叔擦汗。崔婶把捣烂的豆子放到饭桌上摔,做成长方体酱块。捣酱的活我们也能干,崔叔不让我们干,怕毛愣小子捣坏他家的饭锅,我们只好坐享其成了。
崔婶把做好的酱块用干净纸裹好,吊在房梁上发酵。下酱的时间大都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或廿八,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酱发酵。下酱这一天,崔叔把酱坯子搬到屋外用清水洗几遍掰成小块,在太阳底下晒一天。傍晚,崔婶把盐按比例斤数放到几个盆里,崔叔提来一定比例的水,倒到每个盆里用擀面杖搅,盐融化沉淀滤掉盐泥杂质。崔婶把碎酱坯放到酱缸里,崔叔把沉淀好的盐水倒进缸。崔婶把酱缸盖严,第三天开缸打耙(方木块中间安一米长木棍),边打耙边撇杂质,发酵后用筛子过滤,做出来的酱干净细腻喷香,走在大街上都能闻到酱香。知青们争先恐后舀来吃,酱香里蕴含着知青与老乡的情缘。
崔叔家黄豆酱可做很多种菜。冬天做下饭的土豆酱。春夏做蘸小白菜、萝卜菜吃的鸡蛋酱。夏天到小河里捞点小鱼炸鱼酱;到草甸采黄花菜炸黄花酱,还是名菜哩。秋天到树林采蘑菇回来做蘑菇酱,都是下饭的好菜。
回城后生活好了,黄豆酱也摆上了城市市场,登上了大雅之堂,每每我都要买几袋回家,做蘸小白菜的鱼酱。但总也品尝不出崔叔家黄豆酱的味道。
(注:本篇图片来源网络,图文无关)
•作者简介•
郭贵武 男, 1952年5月出生,回乡知识青年,大专文化。黑龙江省讷河市高级语文教师,从教30年,现退休定居天津。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。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,作品散见《今晚报》、《中老年时报》、《渤海早报》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、《黑龙江农村报》、《齐齐哈尔日报》、《鹤城晚报》发表小说、诗歌、散文300余篇(首)散文《悼鸟》入选《中华老人诗文集》。散文《我家门前的鱼塘》入选《怀念最可忆的人》国庆60周年征文集。散文《母恩难忘》入选作家出版社《中华散文精粹》一书。散文《钟情县城》入选黑龙江出版社《黑土风韵》一书。作品多次在地市级以上获奖。
作者作品荐读:
本文由作者授权《知青情缘》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